甾烯醇——创制新药,绿色防控作物病毒病
在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作物病毒病如同“隐形杀手”,以其隐蔽性强、传播迅速、防治困难的特点,长期困扰着农户与农业从业者。
传统防治手段要么依赖化学药剂,却因病毒特殊的生存特性难以精准起效,还可能引发抗药性与环境污染;要么寄望于抗病育种,却受限于周期长、适配性窄等瓶颈。
难道就没有一种既高效又绿色的解决方案?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团队创制,上格之路推向市场的甾烯醇,正带着创新技术打破困局——这款植物源专利抗病毒药剂,用实实在在的防效和差异化优势,为作物病毒病防治开辟了新路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款让农户少走弯路、让经销商更有底气的“抗病毒利器”!
专利化合物甾烯醇——
农资市场的稀缺“硬通货”
一款兼具安全性与高效性的专利农药,无疑是农资市场中稀缺的“硬通货”,甾烯醇正是这样的存在。
它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病毒研究专家吴云锋教授团队发现的植物源抗病毒活性物质,后与上格之路合作共同推进其产业化。
早在2012年,甾烯醇相关技术便已申请专利,并于2014年正式获得授权(专利号:201210312351.7),为这一创新成果筑起坚实的法律保护屏障。
2015年,依托该专利技术的上格画佗®(0.06%甾烯醇微乳剂)成功上市,标志着甾烯醇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开端。
2024年,上格之路根据市场变化,在满足“健苗、抗逆、复绿、抗病毒”用户需求上持续推进产品升级,在高纯度原药研发与配方优化上不断突破,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以烟草病毒病的防控实验为例,通过荧光蛋白(TMV-GFP)标记法对比可见,经甾烯醇淋根处理的带毒植株,7天后绿色荧光亮度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荧光亮度越高,表明植株内病毒量分布越多)。这一结果直观地表明,甾烯醇具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通过根部吸收有更强的病毒抑制效果。
三效抗病毒+多样化应用场景,
上格画佗®凭实力站稳市场
为什么上格画佗®(0.06%甾烯醇微乳剂)能在抗病毒制剂领域站稳脚跟?
核心在于实现了PMF(Product-Market-Fit),即产品与市场的精准匹配——扎根潜力市场,精准满足需求。
目前市面上不少抗病毒产品作用机制单一,防治效果还不够理想。比如氨基寡糖、香菇多糖等免疫诱抗类产品,只侧重预防,发病后再用效果大打折扣,混配不当还容易堵喷头。
甾烯醇则采取“三效抗病毒”机制,充分满足需求:既能钝化病毒,直接抑制复制,又能诱导作物产生自身抗性,同时增强抗逆能力,从内而外强化防护。
更值得一提的是,甾烯醇的内吸传导性与纳米粒径特性,赋予上格画佗®灵活的应用场景:
1.“淋+喷方案”应对高难病毒病(番茄、烟草、瓜类等): 根际施药与叶面喷雾结合,高效预防病毒病同时培育健苗壮苗。该方案在番茄、烟草、马铃薯、瓜类等作物上应用效果显著。
这一新技术方案已在番茄、烟草、马铃薯和瓜类等多种作物上应用,展现出良好防治效果。
譬如在红河州蒙自番茄上的实践中,与农户自防相比,“淋+喷方案”处理区的番茄表现亮眼:植株长势旺盛,龙头直立,前3茬果正常开花坐果,叶片宽大、浓绿、舒展不卷曲,高度高于农户自防区19.2%,生长点叶片浓绿不皱缩。这为第 4—6 茬果的正常开花结果奠定了基础,大幅减轻了病毒病带来的产量损失。
2.大基地飞防作业:省时省力,安全更高效。
下图是上格画佗在马铃薯上的应用
产业链共赢,
是甾烯醇的独特价值
这份技术沉淀与市场表现,对产业链各环节均意义深远。
对上格之路而言,甾烯醇这一核心专利化合物的成功落地,不仅是企业硬核研发实力的有力证明,更凭借技术壁垒与市场认可度,为其在抗病毒制剂赛道筑牢了专业深耕的品牌根基,持续强化行业内的专业话语权与市场信任度。
对经销商来说,这样的专利产品更是“香饽饽”:独特的技术壁垒能避开同质化竞争的价格战,保障稳定利润;效果突出容易获农户认可,既能攒口碑又能增强客户黏性。
对农户而言,甾烯醇防控效果优异,直接影响作物长势与产量,减少损失。
从实验室的创新突破到田间的广泛应用,甾烯醇正用实力证明:作物抗病毒,原来可以更高效、更绿色。
选择上格画佗®(0.06%甾烯醇微乳剂),对经销商而言,握住了“药效硬实力+专利护城河”的双重保障——既靠实实在在的防效赢得农户信赖,让复购成为常态;又凭独家专利技术壁垒锁定稳定利润,让经营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而对农业来说,这款兼具创新价值与绿色理念的抗病毒利器,正以“钝化+抑制+诱抗”的三重功效守护作物健康,用差异化方案助力农户丰产增收,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选择上格画佗®,就是选择与农户共赢,与行业共进,让每一寸田间都少些病毒侵扰,多些丰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