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部病害中的“白”氏兄弟,如何区分?

作者:农田行者 2024/5/11 15:12:47
苗木根部病害发生隐蔽性强,不易及发现,一旦发现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因此会造成较大危害,可以直接导致苗木死亡。今天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又不易分清的根部病害——白绢病和白纹羽病。苗木患根部病害后,根系发生腐烂,常可见菌丝;地上枝叶常出现发黄,枯萎、卷曲等现象。一白绢病该病分布范围广,全国范围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花卉苗木的根颈部皮层,使之腐烂,造成地上部分逐渐衰弱,以致全株死亡。白绢病白绢病的菌核(褐

图片

苗木根部病害发生隐蔽性强,不易及发现,一旦发现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因此会造成较大危害,可以直接导致苗木死亡。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种常见又不易分清的根部病害——白绢病白纹羽病

图片
图片

苗木患根部病害后,根系发生腐烂,常可见菌丝;地上枝叶常出现发黄,枯萎、卷曲等现象。



图片


白绢病


该病分布范围广,全国范围均有发生。该病主要危害花卉苗木的根颈部皮层,使之腐烂,造成地上部分逐渐衰弱,以致全株死亡。
图片
图片
白绢病

图片

白绢病的菌核(褐色的小颗粒)
1、病原
白绢病由齐整小核菌引起,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白色,疏松或集结成线形,并纵向呈放射状扩展,如白色丝绢。该菌的菌核表生,呈球形或近球形,平滑而有光泽,表面茶褐色。该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在10℃-40℃环境中可正常发育,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6,其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 年。
2、症状
该病多发生于近地面的苗木根颈部。发病部位初期先是皮层变褐腐烂,不久即在表面产生白色丝绢状菌丝层,呈扇形扩展,特别是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时,会蔓延至病株周围土壤表面。植株病部腐烂处会溢出褐色汁液,有酒糟味。苗木受害后,植株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会严重影响植株的水分、养分运输,造成苗木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而枯萎凋谢,最终导致整株直立枯死,病株极易被拔起。
图片
图片
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及白色菌丝
3、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土壤温湿度适宜时即可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体,菌丝体入侵苗木根颈部进行危害,导致植株发病。另外,染病苗木病部产生的匍匐状菌丝可以沿着土壤缝隙蔓延至邻株。土壤PH对病害发生程度也有影响,如在酸性和中性土壤(pH值5~7)发病多,在碱性土壤发病少;在富含有机质、氮含量高的土壤中发病少,反之则多。

图片


白纹羽病


该病主要危害栎类、榆、槭、柏、梨、桃、李等多种苗木及观赏植物,主要危害植株根部。

图片

1、病原
该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病害。在自然条件下,该病菌主要形成菌丝体、菌索、菌核,有时也形成子囊壳,子囊孢子单胞,纺锤形,褐色至黑色。
2、症状
感染初期,细根霉烂,以后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后期霉烂,根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生有黑色圆形的菌核。地上部近土面根际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的薄绒布状物,此为菌丝膜,有时会形成小黑点,即病菌的子囊壳。植株地上部逐渐衰弱死亡。
图片

发病初期

图片

发病后期

3、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丝越冬。该病菌的菌丝残留在病根或土壤中可存活多年,可通过土壤传播引起植株根腐,最后导致全株死亡。管理粗放、生长势弱的林木,易于发病。土壤粘重、透气及排水不良、地势低洼易积水处,发病较重,反之较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该病发生严重。

图片

防治方法

两类病害发生和表现症状十分相似,都可使用以下防治方法。
1、合理整枝、修剪。切忌过度修剪,从而造成树势衰弱。加强检查,一旦发现病情,及时对周边植株进行消毒处理。
2、加强管理,发病初期若土壤湿度大,粘重,通透差,要及时改良并晾晒,再用药;修剪枝叶及时清理,对地表过厚的腐殖层进行清除,消毒。
3、土壤消毒,每亩用“三灭”2-5千克拌泥沙10-20千克均匀撒施。
4、用“健致”/“捍景”+“克静消毒粉”液进行浇灌,或撒施“圃健”药肥,让药液接触到受损的根茎部位,根据病情,可连用2-3次,间隔7-10天。对于根系受损严重的,配合使用促根调节剂(如根盼、植根源等)使用,恢复效果更佳。
5、理化性质较差的土壤,增施活力源生物有机肥,抑制病菌滋生,提高苗木生长长势,增强抗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