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药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路径

作者:中国植保导刊 内容团队 2025/4/28 9:02:14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和路径。山东农药行业认真学习贯彻有关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药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1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1.1行业规模较大截至2024年12月,山东登记农药产品超过1万个,约占全国的21%;生产企业338家,约占全国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和路径。山东农药行业认真学习贯彻有关精神,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药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1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1.1行业规模较大


截至2024年12月,山东登记农药产品超过1万个,约占全国的21%;生产企业338家,约占全国的19%;农药经营单位4万家,约占全国的14%,上述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登记农药试验单位22家,约占全国的10%,位居全国第3位。2023年,原药产量22.1万t,制剂产量48.4万t,出口量13.44万t,分别为全国第1、第3、第2位。据山东省农药行业协会统计,重点监测的70家企业(原药企业38家,制剂企业32家),2023年总销售收入512.0亿元,利润30.6亿元,上缴税额10.1亿元,出口创汇21.6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总销售收入277.7亿元,利润13.7亿元,上缴税额3.6亿元,出口创汇10.6亿美元。全国农药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山东有16家,居全国第2位。


1.2产业布局集中


2022年初,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药生产管理的通知》(鲁农药管字〔2022〕1号)(3),要求从严控制新增产能,培育农药发展新动能,优化农药产业布局,建成省级化工园区84家。目前,在省级化工园区(化工监测点)组织生产的原药企业占比82%,并培育了山东潍坊滨海化工产业园、济南商河化工产业园等农药优势园区(园区内绝大部分企业为农药企业,因此称为“农药优势园区”)。其中,潍坊滨海化工产业园集聚原药企业14家,商河化工产业园集聚制剂企业超过30家。


1.3技术改造提速


近年来,山东省农药企业大力开发应用绿色低碳、清洁智能的生产工艺,成功投产氟草啶、精草铵膦、氟啶虫酰胺等绿色产品,吡虫啉等大吨位农药品种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提速,微通道反应流等先进安全技术加快应用,农药生产节本增效、减污降碳水平提升明显。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新建数字化车间20个以上,搬迁入园的制剂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建厂全覆盖,全省农药生产自动化水平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1.4创新成果丰硕


1)农药创新基础支撑不断强化。


2019年以来,投资1500万元建成国家区域农药风险监测中心1个,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建立国家级平台5个、省级平台30个。新设立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成功申报瞪羚、专精特新等企业100家以上,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0家。


2)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和突破技术瓶颈项目7个,省重大研发计划9个,研发经费超6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企业创新投入占经营总收入的比重持续提高,与跨国农药公司研发占比的差距不断缩小。设立财政专项,扶持特色小宗作物登记用药联合试验,投入并带动企业投资总计超4000万元,近1000个农药产品获得登记证,产品数量及对病虫害的覆盖度均居全国首位。


3)以企业为主体的农药创新体系初步建成。


149家企业建立研究院等自有研发机构,28家企业拥有新专利化合物,出现了青岛清原、海利尔、中农联合、山东先达、山东康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制类企业,陆续研发一批新产品。2018—202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农药通用名技术委员会批准公布59个农药新品种,中国占32个,山东贡献了其中的15个,占全国的46.9%。据统计,目前山东已登记创制产品19个,约占全国的30%。


2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2.1产能利用率低,缺少大单产品


目前,山东省农药原药产能为34.58万t/年(折百)(4,2023年原药产能利用率约为64%。虽然农药登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登记的产品中,含阿维菌素的产品超过450个,含吡虫啉、啶虫脒的产品均超过200个,缺少具备重要市场影响力的“大单品”,核心竞争力不强,且仍然存在恶性竞争现象。


2.2生产技术落后,改造任务较重


部分原药生产企业智能化装备水平低,各工序(段)人工占比较大,人均劳动生产率低,存在操作安全隐患;生产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浓度废水、废盐绿色处置技术也亟待攻关。因环保压力,全省70%的农药企业正常开工天数不足100d,其中超过30家企业处于全年停产状态。


2.3资源约束加剧,产业链不配套


山东是化工大省,氯、溴、硫等资源比较丰富,“三酸两碱(硝酸、硫酸、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以及吡啶等基础化工产业链比较完整,但也阶段性受困于磷、氟部分中间体及能源限制,农药原药和部分中间体之间需要稳链、补链和强链。


2.4中小企业偏多,市场集中度低


山东中小型农药企业数量多,年营业收入低于2000万元规模的小企业占46%。2023年全省338家农药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的有6家,比2018年增加3家,营业收入超过10亿的有12家,比2018年增加6家。尽管行业集中度有所上升,但与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5企业效益下降,运行压力较大


据山东省农药行业协会统计,70家被纳入统计监测的原药、制剂企业,2023年总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2.9%,利润同比下降48.5%,上缴税额同比下降24.9%,出口创汇同比下降28.9%。2024年上半年总销售收入虽然同比增长5.1%,但利润同比下降33.5%,上缴税额同比下降19.3%,出口创汇同比下降15.6%。近两年农药行业面临竞争加剧、产品售价持续下降、全球行业去库存等多重压力,农药市场复苏缓慢,不少企业面临退出市场的压力。


3
发展农药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路径


3.1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导地位,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特别是中小农药企业要加快向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个层级迈进。在技术创新方面,面向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需求,围绕原创性农药分子靶标发现,加强低风险、高防效新型化学农药的原始创新,力争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创新,推出突破性重大绿色农药新品种。加大微生物农药、RNAi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天然海洋生物农药的研发力度,推进农药创制迭代更新。在产品创新方面,要对传统产品进行改进和优化,重点解决乳油类产品的有害溶剂问题、粉剂类产品的粉尘问题,推动农药制剂向环保化、功能化、智能化、省力化以及精准施药方向发展;要挖掘已有产品潜力,试验并扩大其在新作物、新防治对象及新用法上的登记,扩大应用范围,实现“老药新用”;推进复配剂的开发应用,探索将不同作用机理、不同防治范围、不同作用方式的有效成分合理复配,以提升防效、降低用工成本。在服务创新方面,要适应土地集约化的趋势,企业应更加关注专业化防治,加强与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对接与合作,实现从单纯“卖产品”向“卖产品、卖服务”双向发力转型。


3.2推进农药产业提档升级


农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抢抓机遇,改造生产工艺,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合理配置管理、创新、技术、生产、市场、服务等各类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和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工作积极性,释放巨大创造力。抓住国家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加快现有设备升级改造,建设农药制剂加工的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促进设备向数字化、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严格落实原材料进货查验制度,确保所用原材料质量合格、安全环保。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优化改进农药生产工艺,积极引入微通道、管式反应器等连续流集成新工艺、新技术,实现低碳节能、安全、清洁化生产,同时不断改进包装工艺,采用环保和便于回收的包装材质,逐步淘汰铝箔袋包装,使用便于回收的大容量包装物。建立健全农药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和技术规程,完善生产管理制度,提升农药产品质量,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动现有环境问题整改,坚决守住安全红线和环保底线。


3.3提升产业链条安全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农药企业应关注合作配套、资产重组、服务外包等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加快产业集团化、集约化发展进程,稳步改变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状况。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销售许可等多种方式整合国内生产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建立以原药企业为龙头的完善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促使农药加工、复配与原药企业形成共生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协调发展、合作共赢。近年来,我国农药产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农药研发创制能力的企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农药产品及技术。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企业走出去,在农药行业全球化变革中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切实提高利用和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加快向产业“中高端”及“终端”市场进军。有能力有优势的企业要积极参与全球农药市场的并购整合,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优化管理模式,整合内部资源,压缩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建设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农药企业集团。


3.4加强规划引领与政策扶持


农药行业能否发展新质生产力,除需要企业内因外,还需政策扶持推动外因。农药行业管理部门应提前谋划研究“十五五”农药行业发展规划,严格控制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的建设投产,加大高风险、高污染产能的退出力度。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向化工园区集中,争取规划用地、能源配给、环保配套、融资贷款等方面扶持政策的落地兑现。充分发挥园区区位优势和产业链优势,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农药生产企业在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许可标准条件,促进农药生产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山东企业,支持新农药、新剂型、新工艺研发创新。持续完善农药监管服务体系,打造懂政策、懂业务、懂技术的监管服务队伍,全面提升监管服务能力,不断优化农药企业发展环境。


作者,王海燕,邢冰寒,张明明,迟归兵,张耀中(山东省农药检定所,山东济南 250100)

来源,2025年第2期,《中国植保导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