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警惕5月成熟前小麦的“3病3害”

作者:山丹丹农业技术 2024/5/15 9:38:25
5月,小麦进入一生当中最后一个环节—灌浆期,这段时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赤霉病的防治也接近尾声,但还不能松懈,在小麦成熟期还有“3病3害”要注意防范。3病1、小麦锈病叶锈病主要影响小麦叶片,形成疤痕状病斑,不常出现在叶鞘和茎秆上。条锈病先在叶片上出现黄色粉末,排列成行,随后叶片破裂,出现铁锈色粉末。成熟期叶鞘上形成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黄色粉末,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粉末短线状,不开裂。秆锈病
5月,小麦进入一生当中最后一个环节—灌浆期,这段时间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赤霉病的防治也接近尾声,但还不能松懈,在小麦成熟期还有“3病3害要注意防范。

3病

1、小麦锈病

叶锈病主要影响小麦叶片,形成疤痕状病斑,不常出现在叶鞘和茎秆上。条锈病先在叶片上出现黄色粉末,排列成行,随后叶片破裂,出现铁锈色粉末。成熟期叶鞘上形成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黄色粉末,后期产生黑色冬孢子堆,粉末短线状,不开裂。秆锈病主要侵害茎秆和叶鞘,成熟后表皮开裂,散出锈褐色夏孢子粉,后期黑色冬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

防控:

可用3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0~40克/亩,或30%己唑醇8~12毫升/亩,或20%丙环唑乳油35~40ml/亩进行防治。

2、小麦白粉病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穂部。

防控:

可用吡噻菌胺、戊唑醇、嘧菌环胺*啶酰菌胺、氟硅唑、甲基硫菌灵、硝苯菌脂、氟菌*肟菌酯等药剂防治。

3、小麦全蚀病

抽穗后,田间病株可能成簇或点片状出现早枯白穗现象,病根变黑且容易拔起。茎部和叶鞘内会布满密集的黑褐色菌丝层,形成类似“黑脚”的外观。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菌丝层颜色加深,变成类似黑膏药的形态,并在其上布满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囊壳。

预防主要以种子处理为主。小麦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下列杀菌剂: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ml/100kg种子;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500~600ml/100kg种子;

防控:

1、药剂防治可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30ml/亩;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60g/亩+25%腈菌唑乳油45~55ml/亩;40%氟硅唑乳油20~30ml/亩。

2、对于小麦全蚀病较重的田块,可增施有机肥,每亩用5克菌丹+枯草芽孢杆菌+中微量元素1000克配方组合,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有显著功效。

3害

1、早衰

小麦灌浆期需要大量磷钾肥,但根系吸收力减弱,易导致养分不足,出现脱肥和早衰,如干尖、枯叶和叶片变色。发黄干尖可能由病害、干旱、气候或不当药剂使用引起,尤其是三唑类和生长激素。高温低湿、温度突变、雨后晴热也会加速早衰。因此,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合理施肥、补充营养、促进根系生长和防治病虫害,避免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处理,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2、倒伏

小麦灌浆后期,头重脚轻,遇到风雨天气容易造成倒伏。那么,现在只能通过小麦的活秆成熟来减轻倒伏危害。我们不能预防倒伏发生,但可以做到保护小麦加速它的灌浆过程,使之在倒伏到来前灌浆更多。

3、干热风

麦株的芒、穗、叶片和茎秆等部位均可受害。从顶端到基部失水后青枯变白或叶片卷缩萎凋,颖壳变为白色或灰白色,籽粒干瘪,千粒重下降。

防控:

1. 浇麦黄水:在小麦成熟前10天,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天气和土壤湿度,在干热风来临前浇一次水,这能改善田间气候,减少干热风的损害。浇水最佳时期是小麦乳熟到蜡熟初期。


2. 叶面喷肥:在小麦开花至灌浆初期,使用1%-2%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2%-4%过磷酸钙浸出液或15%-20%草木灰浸出液进行叶面喷洒,每次20-100公斤/亩,有助于加快小麦后期生长,预防或减少干热风的影响。


3. 叶面喷醋:在小麦灌浆初期,用0.1%醋酸或稀释800倍的醋溶液喷洒叶面,这可以减少叶片气孔的开合,降低蒸腾作用,增强小麦对干旱和干热风的抵抗力。

来源|河北科技报等,有改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