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入局者增多,热度持续上涨
从各行各业的综合情况来看,合成生物学的热度直线上升
入局企业越来越多
替代化学反应、石化路线的酶制剂应用于不同行业可平均节能减排 30%—50%,未来潜力将达到 50%—70%。2023年,全球酶制剂行业市场规模在 80亿美元—100亿美元左右,市场份额主要以诺维信、杜邦和帝斯曼为前列。我国酶制剂产量于2021年达到160万吨,国内龙头企业包括蔚蓝生物、溢多利等。
原料方面,华恒生物全球首家实现发酵法生产丙氨酸,打破传统路线对石油基原料的依赖,全球供给量占比超过 50%;产品方面,凯赛生物建立全球唯一的合成生物学长链二元酸生产平台,打破以往全部依赖进口,全球供给量占比超过 80%;依靠成本优势颠覆全球市场供给格局,华熙生物、福瑞达等生产的透明质酸钠全球供给量占比超过 80%。
合成生物学在农资行业的热度如何,布局的企业又如何看待这条赛道?笔者就此在调研过程中咨询了很多的企业和行业内人员。对于大部分业内人士来说,合成生物学还是一个相对比较陌生的概念,因为在咨询过程中,很多人都表现出没听过、没关注过,或者听过但是由于太深奥并不能理解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有少部分从业人员对合成生物学有着相当成熟的理解,这可能是由于所处市场位置的区别。而对于企业来说,合成生物学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是想要尽快做出成绩的板块。
为什么这么说呢?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体系,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它需要具备两大基础,即底盘细胞和发酵工程。底盘细胞是合成生物学的“硬件”基础,不同的模式微生物具有特定的优缺点,因此被应用于不同产物的生产。待筛选后,便要进行后期的生产流程,根据生产流程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上游工程主要为菌种的选育和改造,以获得生产性能良好的菌株;中游则为发酵过程控制,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各种参数的采集、分析和反馈,以达到生产最佳发酵条件;下游则是对产品的分离和纯化,采用多种技术将发酵产品从发酵液或者细胞中分离、纯化出来,在达到特定标准后制成产品。
这一过程下来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
对于企业来说,筛选菌株靠的是研发能力,研发能力不足、设备功能跟不上则无法进行菌株筛选等工作;当菌株筛选成功后,中游和下游的工作就是对菌株进行严密的验证试验,确定菌株的性能,从而进入生产试验,确定菌株能否转化为产品。在转化为产品这一阶段更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因为很大概率可能会失败。在这些问题面前,最大的挑战其实在于做成之后是否可以商业化,如果不能则努力白费。
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已经具备相当体量的企业加快在合成生物方面布局的热情,以及合成生物在农资行业的热度。
巴斯夫、帝斯曼、默克、诺华、拜耳、先正达和诺维信等巨头早已熟练运用合成生物技术,笔者联系到的如汉和、大北农、利民股份、富邦、浩辰、安琪酵母、慕恩、川宁、纳美特、固特丽、土木启、安徽朴茂等也都已经入局合成生物,并有一定的产出,成为行业内先站上此轮风口的企业。
当然,除了上述企业,行业内其他企业肯定也在默默布局,抢占先机。穆廷桢表示,合成生物学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提高公众对合成生物学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支持,提高用户对生物基农资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以加快产品的推广和规模化市场的建立。
以创新能力和技术先进性为竞争核心的农资行业,布局合成生物成为了新一轮的较量,自然热度也会越来越高。齐庆振对笔者说,合成生物赛道,比拼的就是研发能力,也容易形成资源型头部特肥企业,一些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产品的出现,会改变传统的施肥习惯、种植模式等,会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
苏州纳美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EO陈成则更为坦白地讲,现在的商业环境遵循“三性”,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合成生物学非常好地实现了这一点。比如说 5-氨基乙酰丙酸( 5-ALA)这个产品,纳美特在用合成生物方式的基础上,不仅研发了性状相对更为稳定的 5-ALA(Pre-C),并且为进一步提升 5-ALA的使用效果,又推出了左旋型 5-ALA,即 L-ALA(左旋结构的产品会更稳定、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