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特肥会】柯炳生:建设农业强国与肥料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农业技术协会理事长 柯炳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建设农业强国” 的战略目标,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细化为 “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 的具体要求。在人多地少、资源约束趋紧的国情下,我国农业正面临从 “吃得饱” 向 “吃得好”“效益高” 转型的关键期,亟需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突破发展瓶颈。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 “人多地少” 的基本国情:2024 年末我国人口占世界 17.4%,但耕地仅占 9.3%,户均耕地规模不足 10 亩,且农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 8.3%,区域差异显著。这决定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必须聚焦三大核心指标:产量高(严守耕地红线,提升单产水平)、质量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成本低(增强国际竞争力),形成区别于欧美国家的特色路径。
从战略维度看,农业强国是粮食安全的升级版——不仅要求 “数量足、质量好”,更要实现 “成本低”;是产业兴旺的国际化延伸——从国内自我比较转向全球竞争对标;是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通过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实现 “产品价格高、劳动生产率高” 的双重目标;更是生态保护的必然选择——减少化肥农药投入,推动绿色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 “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借鉴全球先进经验,形成 “博采众长、因地制宜” 的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 “产量、质量、成本” 三重约束,集中表现为全球最大农产品净进口国的现实压力。2023 年我国农产品净进口额达 1454.54 亿美元,大豆、玉米等饲料粮及畜产品是主要缺口,反映出结构性供需失衡。
单产水平仍有提升空间。稻谷、小麦单产虽高于世界平均,但与美国、巴西等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我国玉米亩产 435 公斤,仅为美国的 58.6%;大豆亩产 133 公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6.5%。质量短板制约产业升级,小麦、水果等产品因品种技术落后、规模化不足,导致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不得不依赖进口。成本劣势削弱竞争力,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国际市场,2024 年 4 月数据显示,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分别比美国高 71%、60%、23%,根源在于土地规模小、机械化率低、劳动力成本上升。
深层矛盾在于资源禀赋约束:我国人均耕地 1.37 亩,不足世界平均的一半;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占比达 91.8%,制约新技术应用。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农业在 “更少土地、更少劳动力、更少投入品” 的约束下,实现 “更多、更好、更安全农产品” 的任务异常艰巨。
破解挑战的关键在于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五大特色业态:
大田种植机械化:规模化降本提效
在平原地区推进土地整治与规模化经营,通过流转、托管、合作社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实现 “机器换人”。
园艺生产设施化:集约化提升产能
城市郊区发展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通过立体化水培、立架种植等技术,将土地产出率提升数倍至十几倍。
养殖业集约化:智能化提质增效
林果业区域化:品牌化激活特色
在山区丘陵打造 “一县一品”,如福建平和蜜柚、陕西延安苹果、四川大凉山石榴等,通过区域规模化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休闲农业特色化:融合化拓展价值
针对农业科技服务 “不够用、不及时、不全面” 的痛点,推广 “科技小院” 模式:专业硕士长驻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全国已建成 1567 个科技小院,覆盖 31 个省份,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其 “扎根农村助农惠农”。在政策层面,落实 “三权分置” 土地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直接补贴等惠农措施,同时鼓励地方创新投融资机制、人才培育模式。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场长期攻坚,既要正视 “单产、质量、成本” 的现实差距,更要激活 “科技、人才、创新” 的新质生产力。通过业态创新突破资源约束,以政策赋能破解机制障碍,我国农业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 “从追赶到领跑” 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农业现代化贡献中国方案。